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行中書銀錠

類別

通貨

館藏編號:83-2090 尺寸:長13.5cm 重1930g 年代:元

元代行中書省銀錠,背面有「元寶」陰文大字,正面中間有「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的陰文款識;右側有「楊州」、「銷銀官王珪」、「秤驗銀庫子侯成」;左側則有「重伍拾兩」、「庫官王仲方」、「鑄銀侯君用」;面文款識記載,是元代至元十四年於揚州所鑄的官錠銀錠。這種銀錠造形有如一隻馬蹄,別名「馬蹄銀」。元朝受金國影響也重視銀錠,滅宋前便大量使用銀錠,世祖至元三年正式定名為「元寶」。自此以後,「元寶」便成了銀錠的通稱。其形制呈扁平砝碼狀,大的五十兩,反面陰刻「元寶」兩個大字,正面則例鏨有鑄造地、監納、庫使、庫副、提舉司、秤子、銀匠等名稱。鑒於宋、金兩朝通貨膨脹的教訓,元政府特別制定了嚴謹的銀本位鈔法,規定由中書省提舉司統籌其事,並一律以白銀為鈔本,有一定的兌率,即鈔二貫值白銀一兩;而銀五十兩為一錠,故一錠銀值鈔百貫。各行省在發行鈔幣前必需有充足的銀錠作為準備金。這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貨幣制度。傳世及出土的元代銀錠頗多,顯示在元統治期間曾相當程度地貫徹過銀本位的鈔法。明朝以後,銀錠成為主流貨幣,最大重五百兩,一般重五十兩;為方便交易,另有各式各樣的小銀錠。官方鑄行的銀錠上也鏨有鑄造地、重量,及工匠姓名、年號等。清代大體仿行,而各省鑄造尤為通行,因此名稱和形制非常繁多,迄清末始漸為機器鑄造的新式銀幣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