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10年度館藏絹本、碑拓類文物修護案」—碑拓篇

  • 公告日期:2023-07-14

【修護期程】110年5月至111年9月
【修護單位】李秀香繪畫修護工作室

【基本資料】
典藏編號:29755~29762
品名:《丁念先捐贈清代唐碑拓本》,201號
材質:紙質碑拓

本批文物典藏編號為29755~29762,共201號,209組件。為丁念先先生於1970年捐贈予國立歷史博物館。屬清代唐碑拓本,多為墓碑銘文上刻下對亡歿者生平事蹟的簡評,以拓片形式複製其紋飾或銘文。典藏分類為「文獻」類。本批清拓唐碑,字體有楷書、隸書等字形,以楷書為例,唐代楷書融合北方的魏書和南派楷書,創立唐代楷書的規範法則,楷書也以唐代為典型,透過本批碑文拓本字體,亦可作為瞭解當時的書法體例流變之佐證。

【文物狀況】
文物為紙本碑拓,每件尺寸大小不一,皆有館方清點標籤,以摺疊方式置於信封紙袋內,導致十字形硬褶痕明顯,從摺疊處與紙張邊緣逐漸產生斷裂、破損,局部缺失的狀況。而酸性的保存環境與膠漬、標籤的貼附殘留,也造成紙張脆化與黃化,少數幾件有蟲蛀孔洞分布。其中六件文物有前人題籤、托裱整理過。大部分拓片無托裱,只有單層畫心,使得文物在使用與展示的過程中,劣化狀況亦逐漸擴大。

【修護過程】
依序進行每件文物狀況檢視、溶劑測試、表面除塵清潔、移除標籤膠漬、題籤整理、結構補強嵌折、減緩摺痕、隱補破洞、厚度調整搭邊、小托命紙、上板乾燥、底紙染色等修護步驟,恢復紙張結構強度,除了原有的前人托裱較厚實以外,其他拓片以小托一層命紙為主,以保存文物為核心價值,在減少摺痕與破損所造成的視覺干擾與保存拓印壓痕之間取得最大的平衡,同時保留拓本紙材原有的輕薄特性,也讓未來的裝裱形式更有彈性空間,並依每件文物尺寸訂製灰色L型檔案夾套,可降低直接接觸文物的劣化風險,修護後的文物平放收存於新訂製無酸保護盒中。最後將過程製作完整修護報告紀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