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架構

從博物館的發展及轉變過程中可以看出,在70年代的博物館是為「人」服務的教育推廣;到80年代提出了社區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從20世紀下半以來,與社會的交流互動漸趨快速且頻繁,近來21世紀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趨勢顯學,博物館也被列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支,其產值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會期待的部份。近年政府政策走向,開始要求博物館需要自行開發財源並開發新客源的市場方向,因此,品牌管理、觀眾開發都是博物館積極拓展的方向目標,具體地作法就是開發博物館的特有文化商品、建立文化商品的品牌。

史博文創架構圖.jpg

透過博物館品牌形象與藏品的文化創意加值應用,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文創發展的規劃,主要依據文創產品產出與流通的過程,分成上、中、下游三大架構。

史博商品產出流通過程圖.jpg

上游主要的發展模式以邀請設計師,就文物的故事與意義重新詮釋賦予現代的設計,給予本館文創商品獨特個性;另外與大專院校設計及相關系所就本館文物的歷史意義在課程中進行教學學習,除了探討當下的先民的生活型態與社會意義之外,予以時空轉換至現代,如何融入新生代的思維與生活之中。這種透過博物館的藏品與展示,育成具有時代感的文創工作者也是博物館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具重要地位的傳承靈魂。

中游主要是文創產品的生產製程,台灣的傳統產業、製造業、科技業等台灣已深具基礎的硬實力,以文化創意與台灣產業做為結合,提昇軟實力,強化產品意涵與附加價值,由台灣複製、代工製造,升級成台灣創造。除了提升產品的品質之外,本館更提出「社會公益文創」的方向,本著關懷社會人文及社會企業的觀念,結合社會公益團體,將博物館文創資源擴大至弱勢團體,協助弱勢團體參與文創生產過程,訓練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得以自給自足,進而有自信心重新投入社會機制。也鼓勵更多的民間企業投入社會公益文創產業,更關懷我們的社會。

下游主要就是建構完整銷售通路與推廣。本館長期與台灣的各國際機場合作,設立文化藝廊,史博館文創商品是國家特色與形象的傳播。藉由各式行銷推廣形式發表與推廣史博館文化創意成果;透過策略聯盟、異業合作、館外拓點、建立國際授權機制,擴大文創經濟的規模。


二、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特色

上述上、中、下游的架構之下,本館在文創發展方面的特色,又可分數下列幾點說明。

史博文創特色,jpg

(一) 首創合作開發經營模式:
結合產官雙方專業優勢,權益分享創造雙贏局面,為台灣的博物館界開創公部門與民間企業之合作夥伴經驗新典範。 本館機場文創商店因位處機場管制區域,基於本館與桃園國際機場公司、民航局之合約規範,機場博物館商店不得委外經營。自2012年6月起邀請專家學者組成文創業務審議委員會,就本館文創合作開發相關辦法及業務進行擬訂、研究、審議和諮詢。依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及其相關子法辦理公開徵求民間投資廠商參與經營管理,將博物館機場文創商店屬於公共服務性質及不涉及公權力的業務委託民間機構經營管理,由其自負盈虧,期能引入民間企業之精神,提升經營績效及服務品質,建構由本館自營博物館機場文創商店與合作開發廠商管理店務及銷售與開發商品的架構。 運作模式為本館負責訂定及審核開發文創產品之內容,並提供之藏品圖像作為素材,由開發廠商進行博物館文化商品之開發與行銷,將博物館文化精神與意涵開發轉化成兼具美感之實體衍生性商品,就本館既有之博物館網路商店,提供店務經營管理與行銷之專業服務。

(二) 公益文創使命:
首創博物館文創經營與社會公益結合,推出博物館「公益文創」,重視公部門的社會責任,結合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的公益文創概念,引用社會企業的精神,協助弱勢團體參與文創生產,進而鼓勵民間企業投入文創產業關懷社會。推動「公益文創」計畫,突破文創等於營收的思維,藉由開放典藏資源,讓文創成為博物館回饋社會的平台。

(三) 積極跨域整合資源,詮釋轉換文化創意:
藉由藝術家、設計師及各種不同產業的創意,將本館典藏文物轉換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物件,藉以傳達歷史的美感來展現現代的生活風格,讓文化走進生活。讓傳統文化轉換為現代生活風格發表與推廣生活美學與生活價值,運用巧思與當代的人和社會產生「關連性」,藉以跨域,結合不同專業領域,再造新時代的文創精神。

三、結語
對一般民眾而言,博物館如何用物件、用空間、用服務去創造人文的情境,讓觀眾從中體驗到人文的精神,進而改善生活的情趣,達到美好良善的身心平衡狀態,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對文創工作者而言,博物館可以成為一個觀摩、交流的平台,也可以是取得文化元素的資源中心,或推廣、引薦的媒介。博物館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並非只是文創產業中的個體,而是文創產業中的載體,讓一般民眾有精神上與實質上的文化的休憩與想像、讓創作者有創作的來源、讓弱勢團體有參與的機會、讓各領域業別有整合的平台、讓博物館成為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推手。
史博商店圖.jpg